粮食干燥设备

当前位置:首页 > 爱游戏全站登陆 > 粮食干燥设备

陕西文物四普一线见闻丨宝鸡篇
时间: 2024-12-21 02:42:18 |   作者: 粮食干燥设备

  当前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已进入第二个阶段,主要任务是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实地开展文物调查。我省“四普”工作进展如何?近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跟随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基层行主题宣传活动”陕西线,实地走访了咸阳和宝鸡两市共7个地方的普查情况,亲身感受了“四普”组织工作的严密、省市县三级的无缝配合与衔接,更是了解到了一线普查队员的切身感受和故事。

  沈公祠位于岐山县凤鸣镇资福村沈家营东南,这是四普中的新发现。10月30日下午,采访团来到了这里,这也是在宝鸡到访的第一站。

  宝鸡市文物普查队队长、宝鸡市考古研究所所长王颢介绍,宝鸡市普查八队在岐山县复查凤鸣镇资福村文物点时,在沈家营自然村东南发现一座古朴建筑。在村管理人员的带领下,普查队员们走进院落,通过其建筑风格、梁架结构和碑刻判断为清代道光年间所建祠堂建筑。现场观察发现,该祠堂应有修葺且保护状况较好。队员们现场进行了测量、照片采集和信息收集,并将此新发现录入到了四普数据采集系统中。

  记者注意到,这座祠堂由门楼、前殿和后殿构成,屋面施灰瓦,正脊有砖雕花卉,门口挂着“岐山县历史建筑”的牌子。内有两进院落,屋檐及大梁木雕精美,砖雕、木刻工艺精细。据村党总支部副书记周军利和八十多岁的退休教师沈德魁介绍,沈氏家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已有400多年,沈公祠从清道光三十年重修后,历时150余年仍基本保持原貌。跟着时间推移,原大门及相关辅助房屋破损,部分倒塌,2016年沈氏族人共筹资20余万元进行了全面修复。除了沈公祠,这个村子还有一座周家祠堂。

  △太白山上第三天开水煮榨菜,盛在割开的矿泉水瓶里补充盐分(宝鸡市文物普查队供图)

  参与沈公祠普查的队员田磊是一位95后。说起四普,他说印象最深的是在太白山的4天3夜。“那里共有14个三普点需要实地复核,出发前我们计划好了路线,但前两天晚上有地方住,第三天晚上走到半山上没有人,只有一座年久失修的寺庙,我们就在寺庙院子里搭了帐篷,用上山时背的酸菜、榨菜煮了酸菜汤,主食是面包,大家也没有觉得辛苦。”太白山属原始森林,去那里不怕碰到野兽吗?田磊说,他们聘请有救援人员和向导,向导对整个山的情况和路线都比较熟悉,也有野外生存经验。平时一个组就5个人,但那次加上向导和救援人员共16人,这段经历让他特别难忘。

  扶风县陕西省胜利机械厂旧址也是宝鸡四普中的新发现,这座“窑洞兵工厂”见证了我国“小三线日上午,采访团来到了这里。

  这是扶风县城南五峰山下的一排窑洞,从外面看上去很普通,但进入窑洞后就会发现,里面所有的窑洞都是相互贯通的。用来生产的窑洞不仅特别长,墙上还留有当年宣传画的痕迹,“促战备”等宣传口号还依稀可见。虽然进入要带手电,原来是可以供电的,配电设施箱子已锈但陶瓷配件还是洁白的。在一处窑洞的地面上,还能够正常的看到子弹壳。

  据产权方相关部门负责人吴文戈介绍,1964年5月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中央工作会议,当时中国周边和国际环境日益复杂,新生的人民政权面临严峻考验,会上同志强调要发展基础工业,建议把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下决心搞三线建设。随后,各有关部门迅速展开三线建设的具体部署。遵照党中央工作会议精神和毛主席战略思想,各地也以省、自治区为单位建立起地方制造常规武器装备的军事工业,俗称“小三线”地方军工厂,陕西省胜利机械厂就诞生于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根据三线建设“靠山、分散、隐蔽”的要求,1965年陕西省机械局将厂址选在了扶风县城南五峰山下,在原贾家坡村民居住的窑洞基础上开挖建设了高射机枪弹生产基地。以军事化管理成立了陕西省胜利机械厂,代号为国营9901厂。1965年开始至1971年,先后开挖了大小14个窑洞,大多数都用在生产的窑洞5个,办公室窑洞3个,锅炉安装窑洞3个,安装动力配电设施窑洞3个。这些窑洞一字排开,南北占地约180米,5个主要用来生产的窑洞深约60米,窑洞最里面由隧道互相联通,整个窑洞体系占山体面积约10800平方米。1971年元月,窑洞开始投入生产使用,主要生产14.5和12.7高射机枪弹、曳光弹等小弹种类,年生产量约2000万发。1983年末结束生产。1983年至2003年随生产设备搬迁报废处理,生产窑洞闲置至今。

  宝鸡市文物普查队五队队长王福斌介绍,当时有“大三线”和“小三线”的区分,大三线就是国家统一建设,小三线就是各省建立自己的后方战略基地,这属于小三线工程。四普共包括六种类型的文物点: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和石刻,还有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建筑及其他,这个就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大类下的工业遗产小类。“这个工厂之前申报过国家工业遗产,国家文物局下发的系统里有这个线索,我们就根据系统下发的新线索来这里对它进行文物点的认定。它的使用年代是1971年到1983年,符合近现代重要史迹时代要求;另外它是小三线建设的一个工厂,见证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国防建设和当地经济发展,对整个陕西和西部的工业化来说也是一个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

  普查队员现场展开工作,对窑洞各处的高、宽、深做测量,对空间范围四至的各个关键点用RTK做定位。王福斌介绍:“我们回去之后,要把这一些数据做成Excel表格上传到系统,然后会生成一个矢量图,在卫星地图上会有一个显现,这有利于后期文物有效保护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我们还需要对它不一样的区域的功能,对它的总面积和长度,后期在里面进行过怎样的生产,后来是在什么背景下废弃了,以及它有咋样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等都要做了解、测量和评估。而且还要对它的产权及使用权做了解和登记,以利于后期对这个工业遗产进行保护研究利用。”

  10月31日下午,采访团来到了此行的最后一站——岐山县京当镇岐阳遗址和周太王陵。没想到这最后一站,不仅让人感到意外发现的惊喜,更是切实感受了周原这片土地历史蕴藏的丰富与厚重。

  岐阳遗址位于京当镇岐阳村七组东南的祝京水库南岸台地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较为平坦,平面呈不规则形。宝鸡市文物普查队队长王颢介绍,负责该处遗址普查工作的是岐山七队,队长为吴丹,队员有侯骁秦、王俏等,测绘由队员高凯负责。

  采访团跟着普查队员,从遗址东南角往北走到遗址的中心,然后从中心穿过来,走到西北角,最后走向东北角。行进过程中,队员侯骁秦提示警醒我们注意低头看。果然没多久就有人在地表捡到了龙山时期的陶器残片,还有人捡到了疑似石器工具。记者看到地上有一小片红色陶片,捡起来竟然发现另一面有很古朴的堆叠纹饰。经王颢队长辨认,为仰韶时期陶器残片,有很大的可能是器物的鋬。

  随后在一处土崖的文化层,侯骁秦发现了一灰色陶片,她顿时进入了紧张兴奋的工作状态,开始用手铲刨土。当陶片被采集下来后,她立即兴奋地大喊:“王队,这边好像有一个比较早的陶片!”经王颢队长辨认,就是前仰韶时期的陶器残片,可能是一件器物的口沿部分,时代距今约7000年。随后立即叫队员高凯到发现陶片的地方打点定位。

  王颢介绍,前段时间刚在该遗址采集到一件新石器时代的高圈足深腹罐陶片底部,细砂红陶,通体饰细绳纹,底部外侧饰细绳纹,应为前仰韶文化遗物。这次又发现了与此同时期的陶片,说明这一个地区很重要。“这个遗址三普记录的时代上限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这次发现了两片前仰韶时期的陶片,把遗址的跨度往前提了1000年。”目前在这个遗址已采集到了新石器时代石器、老官台文化陶钵、仰韶文化陶罐陶纺纶、龙山文化陶罐以及西周陶罐陶鬲等。另外遗址范围已从三普时认定的6万平方米扩展到了33万平方米。因遗址范围大、内涵丰富,对研究岐山县新石器时代及商周时期人类活动与分布有重要价值。

  △三王殿又称三王庙,供奉太王(古公亶父)、王季、文王,即周武王父亲、爷爷和太爷爷

  随后,采访团又实地走访了距岐阳遗址不远的周太王陵和作为周太王陵附属单位被列入省保单位三王殿。据了解,周太王陵始建年代不详,明清以来民间和官方均在这里祭祀周太王(古公亶父),并建三王庙(又称“三王殿”)供奉太王、王季、文王。三王殿前殿为清同治年间重修,但历史可追溯到宋元时期。王颢分析认为,岐阳遗址也发现有商周时期陶片,同时该遗址距周原核心区以及周太王陵和三王殿都非常近,结合文献来看,岐阳遗址很可能与古公亶父迁岐有关。

  截至2024年11月12日,宝鸡市已完成麟游、扶风、岐山、眉县、太白县五县的实地调查工作,共普查文物点1656处,其中复核三普文物点1498处,新发现文物点158处,目前正在开展凤县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

  根据2023年10月27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此次普查从2023年11月开始,到2026年6月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当前正处于第二个阶段(2024年5月至2025年5月),主要任务是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实地开展文物调查。

  在省委省政府格外的重视下,陕西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实行双组长制。全省10个设区市、杨凌示范区、韩城市及107县区全部组建成立了普查领导组织机构。省级普查领导小组共由25个部门组成。

  省、市、县三级普查办人数合计1047人。各地调集考古院(所)、文研所、文管所、高校的精锐力量,组建了13支市级普查队,并专门成立旧石器、蜀道考古专项普查队,各县区共组建90个普查队伍,共有队员961人,累计参与普查工作超过3000人。根据普查需求,我省还及时组建了涵盖不同历史时期和不相同的领域的专家组共105人,为四普工作提供更全面、专业的技术指导。

  同时,省普查办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名录、不可移动文物公布名录以及2012年以来开展的秦岭、石窟寺、革命文物等专项调查成果进行梳理,连同住建、水利、民宗、工信、农业农村、文旅等部门提供的一万多条文物线索,上报国家文物局作为基础信息,预置进普查软件系统。

  截至11月11日,全省10个设区市、杨凌示范区、韩城市均已全面启动,107个县区中80个县区已开展实地调查工作,其中54个县区已完成实地调查。共复核三普文物点31970个,占三普文物点总数的65.17%,新发现文物点1584个,新发现文物点比例为5%。工作质量和进度居全国前列。